2013年6月3日 星期一

薪火是如何相傳:「六四報哀音」


  六月三日,一個不熱衷於政治的少年,走在旺角街上。看到十多個年紀與他相約的黑衣人,站在一幅寫上「六四報哀音」的大橫額後高唱,旁邊站着一位黑衣女子。

  「媽媽我沒有過錯,媽媽我沒有過錯,一起繼續我與你,不死的勇氣」少年困惑,同是大學生,為何他們有如此強的信念,為了一件他們沒有經歷過的事而付出?不久,圍觀的人愈來愈多。

  哀音團隊其中一位成員走到咪前說:「當年我五歲,我弟弟在第二天出世,媽媽説那天死了很多人。我想每一個人都記得,每夥生命都有他的屋企人,而且都是獨一無二的。」圍觀的群眾當中,一位來自內地的伯伯,愈聽雙眼愈發通紅,眼框也禁不住淚水的重量,墮落地上。一直守在「哀音團隊」旁的女子上前慰問。伯伯說,當年他的太太與阿姨在六四便「消失」了。他住在北京的日子從來沒有看過任何悼念六四的活動,沒想到在今日的香港,反而是一群年輕人在為六四做事。

  良久,他又看到一位中年男子抱着他的女兒訴說六四的情況,眼泛淚光。少年不禁自問:「我在做甚麼?為何一直無動於衷?」那一刻,他內心終於泛起一絲的熱情。

  哀音聲中忽然挾雜着幾把刺耳的謾罵聲。「你們有多大?你們經歷過當年的事件嗎?你們真的知道事件背後的真相嗎?」「乳臭未乾的小夥子,你們到底懂得多少?輪到你們出聲嗎?」幾位「愛港」字頭的組織成員突然冒出,謾罵、髒話此起彼落。少年從哀音隊員的表情上看到,他們是害怕的。可是,他們一點沒有退縮,繼續他們的合唱、朗讀、讀詩的行動。勇氣,就是在你感到害怕的同時堅持自己的信念。

  少年愈看愈憤怒,他怒於辱罵者的言語暴力,怒於他們對哀音團隊的年齡偏見,怒於他們的無理否定。可是他不敢站出來,終究他也是害怕。可是他沒有離開。最少,他希望陪伴着幾位既害怕又勇敢的同年夥伴,帶來丁點的支持。

  「愛港」成員終於出手推撞。哀音之聲也不得不暫停,直至警方到場調停。可是,當夜的「報哀音」行動也暫此告終。少年,也終於感受到較切身的、關於六四的感受。

  「媽媽我沒有過錯...」的歌聲在他的腦海中徘徊。他亦開始感受到馬丁內莫拿的短詩「當納粹逮捕我時,已沒有人能替我説話了」的意思。也許,今天就是他應該步入六四晚會的時候,最少最少,去理解一下同行者的處境。

文:Isaac Wong

註:故事根據「沒有製作」多日來的「六四報哀音」經歷而創作。故事各情節需非同日發生,卻是件件真實。(「少年」是唯一虛構角色)

沒有製作facebook: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lifeagain64?fref=ts&ref=br_tf

小街頭 大人物facebook: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smallstreet.bigpeople

2013年6月1日 星期六

瓊華倒數:「彌敦毛冷」(下)




「彌敦毛冷」離開了彌敦道,就已經不是「彌敦毛冷」了。





最忠誠的客人:斯里蘭卡華僑

        四十年前,一位斯里蘭卡華僑腹大便便來到「彌敦毛冷」舊址買冷,為家人編織毛衣;四十年後,她從斯里蘭卡回港,想為四十歲的兒子再編織一件毛衣,同樣,她再回到「彌敦毛冷」。

「我哋做埋呢個月就搬啦!業主要收番間舖。」

「吓!咁你哋會搬去邊?我唔係好識其他地方架渣喎。」

        老店舖,自然多老顧客。老顧客只會記得他們腦海中的「彌敦毛冷」,一個他們熟悉的地址與回憶。有時他們見面,可能不過是為了閒聊一句,抱怨一下生活艱難。就只短餖數分鍾交流,已夠「充滿電」,再返回自己的生活崗位繼續拚搏。

製衣熱至手作熱

        四十年前,大陸開放,上海裁縫師傅來港,香港製衣工業發展蓬勃,帶毛冷生意。當年賣毛冷的熱潮,仿如今日內地人來港買金、買名牌,店鋪未開,「人龍」已出現於鋪前。「所以我哋以前好巴閉架,每人買冷係限額架!每人最多買四球冷,唔准買多!」;四十年後,香港工廠搬上大陸成潮,香港製衣業漸趨息微,賣毛冷的生意亦慢走下坡。

        沒有了工廠、裁縫的購買力,編織毛衣的熱潮慢慢逝去,「彌敦毛冷」亦不免要改變銷售策略,迎合新客人。「宜家通常都係啲女朋友織比男朋友呀,男朋友又織番比女朋友呀,男朋友女朋友男朋友女朋友咁啦,但係我從來未見過有個係織比阿媽嘅。」廖小姐說笑間不自覺地分享了幾位「男、女朋友」向她學習編織毛衣的故事。

       
  一位對編織毛衣毫無概念的男孩,決定為女友織一條頸巾,由低針學起。低針學成,再學高低針。後來織字、織花、織帽都沒有問題。某日,剛學織字的男孩終於在頸巾上成功織了第二隻字,興奮得立即在whatsapp通知廖小姐:「我織起左第2隻字la…=)」;一位本想學織娃娃的熟客,結婚時竟親手織了一對新娘新郎的娃娃。其後,客人甚至能夠織出白雪公主、鋼琴、芝士蛋糕等作品,全部都是獨一無二。

        「宜家單純地賣毛冷已經唔得,一定要加啲手工藝元素,所以我一定要佢地自己返去試下自己織,織唔掂嘅就返嚟同你拆咗佢再織過。所以我宜家都不斷學習唔同嘅編織技巧,咁先可以教番啲客。慢慢客人自己夠能力去織到一啲獨一無二嘅作品出黎,滿足感就自然大,又會返嚟同我交流吓,我同啲客嘅關係就係咁樣建立出嚟。」

       
縱使業主迫遷,「瓊華」舊址不再,但「彌敦毛冷」精神不死,於樓上鋪重新出發,將貨倉裝修成樓上鋪,與舊客再續未了緣。


客人:「我可唔可以織個三腳琴?」
廖小姐:「得!但好難架喎!你得唔得先!」
客人:「咁......直立琴先啦。」

考慮到版權問題,廖小姐與客人把白雪公主略為修改。

客人織好「芝士蛋糕」後,鬼馬地把它放在碟上,伴以咖啡、餐具在旁,相當可愛。


文、攝:Isaac Wong


彌敦毛冷新店地點:九龍旺角西洋菜南街26-36號遠景大廈41 (樓上, 入口在山東街)
電話:23851223
網址:www.allucanknit.com.hk

2013年5月29日 星期三

瓊華倒數7天:「彌敦毛冷」(上)




 瓊華倒數7天:「彌敦毛冷」(上)
『彌敦毛冷』看瓊華

        如果瓊華注定要逝去,要為它找一個見證人的話,那人便是「彌敦毛冷」。「彌敦毛冷」比瓊華更年老,早在1963年見於彌敦道,後來於瓊華中心營業。如今瓊華即將易手,「彌敦毛冷」店主廖小姐(洋名Cindy)親眼看著瓊華如何由零開始,發展十二年後又如何再化為零。

家長式管理

        「如果要講對瓊華最大嘅感覺,就應該係佢既家長式管理。你可以話佢有D煩,但佢的確係管理得好好。相當多嘅規舉,但你從來唔會見到鋪頭外面擺有任何貨,而且好早就已經見到好多鋪頭開緊鋪。」值得一提的是鋪戶的打卡制度。沙士後,商場雖然於中午一時開放,但並非每一個商戶都會準時營業。業主為了鼓勵商戶早一點開鋪,令商場「好看一點」,制定打卡制度,要求商戶每日下午一時、四時及晚上十一時打卡,每日能夠準時打卡者,將會退回大約8%的月租。

        「所以以前個個死人『冧』樓都會一點前衝番黎,諗番起果個日子都幾好笑。」廖小姐道。

可是後來,業主慢慢把退租比例減少。今年8%?下年6%,再下一年4%... …2%。「直至前年開始,不準時打卡超過十次者,倒罰你五百大元。」廖小姐邊笑邊道。「我原以為佢只係嚇嚇你,直至早兩日有個保安揸住張罰款名單同我講:『放心!冇你份。』我先知道,原來真係會罰嫁喎!」

「彌敦毛冷」與瓊華

        「你冇諗過,十二年前嘅鋪租,同十二年後嘅鋪租竟相距不遠,都係五萬幾一個月。」廖小姐道。03年沙士,業主主動在最困難的時候把租金下調約三萬,也是差不多減一半租。後來經濟有起色,業主又慢慢加租,直至近年又回升至五萬多。

        「其實都預左佢會收番間鋪,不過冇諗過咁快。」廖小姐道。早於幾年前,廖小姐已察覺到業主刻意把各店鋪的租約調整至今年完結,最遲完約的店舖亦不過是七月。「不過比你都唔會留係到做到七月啦!」她說。她很早就已經有了完約心理準備。三個月前收到通知時,雖然心頭也是一震,但很快便決定了下一步如何走。

       
本身於遠景大廈擁有一倉戶的廖小姐,打算重新裝修該倉,成為樓上鋪。她說:「我一定要在這區附近延續下去,因為『彌敦毛冷』離開了彌敦道,就已經不是『彌敦毛冷』了。」

文、攝:Isaac Wong

「小街頭 大人物」Facebook: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smallstreet.bigpeopl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