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6月1日 星期六

瓊華倒數:「彌敦毛冷」(下)




「彌敦毛冷」離開了彌敦道,就已經不是「彌敦毛冷」了。





最忠誠的客人:斯里蘭卡華僑

        四十年前,一位斯里蘭卡華僑腹大便便來到「彌敦毛冷」舊址買冷,為家人編織毛衣;四十年後,她從斯里蘭卡回港,想為四十歲的兒子再編織一件毛衣,同樣,她再回到「彌敦毛冷」。

「我哋做埋呢個月就搬啦!業主要收番間舖。」

「吓!咁你哋會搬去邊?我唔係好識其他地方架渣喎。」

        老店舖,自然多老顧客。老顧客只會記得他們腦海中的「彌敦毛冷」,一個他們熟悉的地址與回憶。有時他們見面,可能不過是為了閒聊一句,抱怨一下生活艱難。就只短餖數分鍾交流,已夠「充滿電」,再返回自己的生活崗位繼續拚搏。

製衣熱至手作熱

        四十年前,大陸開放,上海裁縫師傅來港,香港製衣工業發展蓬勃,帶毛冷生意。當年賣毛冷的熱潮,仿如今日內地人來港買金、買名牌,店鋪未開,「人龍」已出現於鋪前。「所以我哋以前好巴閉架,每人買冷係限額架!每人最多買四球冷,唔准買多!」;四十年後,香港工廠搬上大陸成潮,香港製衣業漸趨息微,賣毛冷的生意亦慢走下坡。

        沒有了工廠、裁縫的購買力,編織毛衣的熱潮慢慢逝去,「彌敦毛冷」亦不免要改變銷售策略,迎合新客人。「宜家通常都係啲女朋友織比男朋友呀,男朋友又織番比女朋友呀,男朋友女朋友男朋友女朋友咁啦,但係我從來未見過有個係織比阿媽嘅。」廖小姐說笑間不自覺地分享了幾位「男、女朋友」向她學習編織毛衣的故事。

       
  一位對編織毛衣毫無概念的男孩,決定為女友織一條頸巾,由低針學起。低針學成,再學高低針。後來織字、織花、織帽都沒有問題。某日,剛學織字的男孩終於在頸巾上成功織了第二隻字,興奮得立即在whatsapp通知廖小姐:「我織起左第2隻字la…=)」;一位本想學織娃娃的熟客,結婚時竟親手織了一對新娘新郎的娃娃。其後,客人甚至能夠織出白雪公主、鋼琴、芝士蛋糕等作品,全部都是獨一無二。

        「宜家單純地賣毛冷已經唔得,一定要加啲手工藝元素,所以我一定要佢地自己返去試下自己織,織唔掂嘅就返嚟同你拆咗佢再織過。所以我宜家都不斷學習唔同嘅編織技巧,咁先可以教番啲客。慢慢客人自己夠能力去織到一啲獨一無二嘅作品出黎,滿足感就自然大,又會返嚟同我交流吓,我同啲客嘅關係就係咁樣建立出嚟。」

       
縱使業主迫遷,「瓊華」舊址不再,但「彌敦毛冷」精神不死,於樓上鋪重新出發,將貨倉裝修成樓上鋪,與舊客再續未了緣。


客人:「我可唔可以織個三腳琴?」
廖小姐:「得!但好難架喎!你得唔得先!」
客人:「咁......直立琴先啦。」

考慮到版權問題,廖小姐與客人把白雪公主略為修改。

客人織好「芝士蛋糕」後,鬼馬地把它放在碟上,伴以咖啡、餐具在旁,相當可愛。


文、攝:Isaac Wong


彌敦毛冷新店地點:九龍旺角西洋菜南街26-36號遠景大廈41 (樓上, 入口在山東街)
電話:23851223
網址:www.allucanknit.com.hk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